生活可以很知識,知識可以很有趣 短文摘






【墨痕尬聊】買30頁送160頁的書

~ 分享本文 ~


【一抹墨痕專欄】
全部文章
不跟風,不腥羶色,不灑狗血。
只講有溫度的東西~
關注臉書:一抹墨痕


看看這本書,作者是日本人,整本書190頁裡頭,泥TM只有30頁是講如何運動,其他都在吹噓效果有多好...。
(當然這不代表書裡的運動沒有用,事實上算有效果,只是講了太多塞頁數的內容)

說到這,剛好來談不同國家文化,書籍內容形式的差異。
好吧,或許我應該把主題侷限在「工具書」與「學問」類別,並且只是大略狀況,墨痕不敢說是絕對就是。

日本

日本人出的書,偏重「要能在捷運上看」,常以一篇篇短文的方式來呈現,方便讀者在捷運小空擋閱讀。

因為每篇都不長,書的作者也喜歡用工作空擋來寫,最後集成書籍。所以熱門作者一年可以這樣出十幾本書,大前研一自己都說,他以這模式在出書。

尤其是管理學,之前墨痕就有寫文提到,暢銷作家決定好主題與架構之後,就會「收集」內容。但一個人哪有這麼多東西可以挖,常就參考其他書的內容或旁人的經驗,或避重就輕,或寫成是自己的經驗,很多時候根本他自己就不是這樣做。

諸如此類的原因,這種出版模式,常導致一本書真正重點只有少部分,其他明顯是為了加厚書本頁數而已。

歐美

歐美喜歡出「架構完整」的書,也許是科學精神的文化,書籍超愛引用別人的話或理論,主題會用完整架構撰寫,圖表不會少,書尾也會詳列參考書目。

並且,台灣跟日本的作者通常認為讀者會舉一反三,語句較精簡。但歐美的書,除了鉅細彌遺地描述,還會舉出所有例子與事件可能性。

缺點就是,一言不合就寫成大部頭,落落長的書,一本書可以嗑很久。但這缺點同時又是優點,可以把主題講的非常詳盡,當工具參考書很好用。

台灣

至於台灣人出書嘛,嗯...就介於中間吧。

畢竟受限於市場因素,我們不流行在捷運上看書,不用寫短篇,我們也不寫太多廢話,因為寫太厚的書不好賣。

如何使用

各國出書文化各有擅長,沒有絕對好壞。你可以按照習慣來買書,墨痕我想理解新領域的學問(坑),或學習新的程式語言時,一開始我會買台灣的書,來快速入門。但進階後,我會偏好買歐美翻譯的書,可以學更深入並且當工具書。

至於日本的書,咳咳,墨痕現在很少在買,因為管理學類的書看到後來覺得講幹話居多。真的有興趣,在誠品站著翻翻重點就好。





來看看【乾話集】!



更多【一抹墨痕】的文章
● 【每日一話 22】「歷史人物」布魯斯威利
● 【每日一話 33】黃琪與藝術總監

更多【頑心號】的文章
● 【吃貨朝聖】馬辣試圖重新發明「蛋糕」
● Plan B 的聲聲吶喊

推薦您看
● 電動車各縣市補助方案 (2018年7月更新)
● 【每日一話 44】劉德華的幹話
● 如何修飾 Word 的表格?


友站:單字卡文章




生活可以很知識,知識可以很有趣